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
定位點

支亞干部落Cyakang

支亞干部落Cyakang

  • 在打開的樹洞,共築耕吧青年夢
  • 部落介紹

    在打開的樹洞,共築耕吧青年夢

    位於花蓮縣萬榮鄉的支亞干部落,已有百年歷史,過去因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爭奪佔據此地,留下Rangah Qhuni(打開的樹洞)、Krmuhan(交戰之地)等地名,日治時期將太魯閣族人統一由高山遷往平地,隨後因地理條件與自然資源豐富,吸引各多家族移居前來,逐漸形成千人的大型部落。根據考古,全東亞最大的史前製玉遺址也位於部落,存留巨人與小黑人的精采傳說。

    2021年四位深耕在地的太魯閣族青年,成立「阿改玩生活」,「阿改(AKAY)」是太魯閣族語,是生活中常見的語助詞,他們運用多年田野調查經驗,將部落故事與豐富的文化、自然資源轉化後推陳出新,成為旅人能深度認識、與感受支亞干部落的體驗遊程。目前團隊青年們成立「耕吧園區」,「QMPAH耕吧」在太魯閣族族語是勞動、工作的意思,目前搭建完成傳統竹屋,做為凝聚部落運作文化事務的核心,持續耕耘,盼能為往後的部落體驗創建更好的場域。

  • Hapuy 月光下耕吧樹洞餐桌
  • 部落美味

    Hapuy 月光下耕吧樹洞餐桌

    來到支亞干部落,跟著返鄉青年,在學習傳統與新視角間,享用對土地有情,對生命有義的田地餐桌。當中一道道餐食:耕吧天光、咖哩火雞、愛的豬肉轉圈圈,是餐點,是日記,也是與生活拼搏的故事。

走訪部落

  • Rmigaw「走讀」體驗部落日常

    Rmigaw「走讀」體驗部落日常

    「走讀」中,將自己化身為部落族人,一訪平地的農地、口簧琴工作室、雜貨店,感受當代部落的生活氣息;進入山林傳統領域,一睹支亞干豐富的山林資源,傾聽舊時祖先開拓土地的山林故事。在踩踏土地間,用雙腳領會族人穿梭山林與平地的日常。

  • Seejiq 不只要土地,要竹子,還要有人

    Seejiq 不只要土地,要竹子,還要有人

    竹筒飯,是原住民慶典中常見的米食料理,要吃竹筒飯,得有土地,也要有竹林,更要懂得竹林的養護,認識桂竹與太魯閣族的緊密關係。教大家親手做竹筒飯,從挑竹子、鋸竹子開始,接著煮香蕉葉、升火蒸煮,感受共事共食的其樂融融。

  • Muyas 說唱族語學歌謠

    Muyas 說唱族語學歌謠

    來自高山的太魯閣族,傳統歌謠中大多為「獨唱」,或是模擬山谷回音的「疊唱」,展現高山族群經常獨行的民族性,而「族語」,承載著族人的生活軌跡,也正因為有人「說」,才得以傳唱。這次族人將於竹林中,帶著大家唱族語歌、在雜貨店裡玩族語遊戲,從語言認識部落。

  • Malah 三石灶生火

    Malah 三石灶生火

    在太魯閣族文化中,「生火」不僅是一種生活技能,也別有涵意。族人們會在具有「家庭」意象的三石灶生火,象徵家族旺氣生生不息。跟著族人在竹林中就地取材,學習生火的智慧,若火久久生不起來,族人們說,可以對它唱歌,火便會升起,跟著歌聲舞動呢!

  • Dxgal Qmpah 耕吧園區的青年夢

    Dxgal Qmpah 耕吧園區的青年夢

    耕吧,在部落意為地上勞動的意思。去年開始,在返鄉青年的規劃下,從「心的工寮」出發,一棟棟傳統竹屋重新被建造。今年更設計了耕吧園區,嘗試結合農業、飲食、編織、弓箭等青年實踐及學習的文化技藝,準備讓過去的那個時代,重新被感受,認識與生活。來到園區將同步分享竹屋趣味的興建歷程。

預約資訊

  • 遊程1

    耕吧樹洞-耕吧故事餐桌(月光下耕吧樹洞餐桌)
    一日遊: 林榮遊憩區集合→心工寮→儀式及傳統建築介紹→第五組走讀導覽→上山Sipaw西寶竹林→竹林巡禮,製作竹筒飯→下山→耕吧故事餐桌

  • 遊程2

    耕吧樹洞-生火餐桌
    半日遊:林榮遊憩區集合→心工寮→儀式及傳統建築介紹→第五組走讀導覽→耕吧生火餐桌
    一日遊:林榮遊憩區集合→心工寮→儀式及傳統建築介紹→第五組走讀導覽→耕吧生火餐桌→香蕉飯體驗→弓箭或編織體驗

交通資訊

  • 汽車

    台9線轉入壽豐鄉中山一路,過豐平橋後轉入西林路,即可抵達。

  • 大眾運輸

    台北出發:台北火車站→壽豐/鳳林火車站→搭計程車至支亞干部落
    高雄出發:高雄火車站→壽豐/鳳林火車站→搭計程車至支亞干部落

Top